属于中国人的《忠犬八公》我们为何而落泪?

上映五天后,《忠犬八公》四平八稳地挺进了亿元俱乐部,并且在豆瓣收获了7.9分的评分,在近期的电影市场已经是相当亮眼的成绩。

经典国外IP改编,经历撤档和积压,上映之前,《忠犬八公》怎么看都不是国产佳片的品相。而怀着这样忐忑的预期,无数观众在影院里被感动地泣不成声。

无论是贴合中国世情的落地改编,还是冯小刚与陈冲这两位影帝和影后入木三分的演绎,都让这部经典翻拍电影呈现出了新的光彩。

电影克制内敛的表达之下,狗狗不再具有如同人类一般的智慧和灵性,而是保持了“狗性”。这在熟悉原作的观众眼里是重大的遗憾,但也被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视为成功的创新。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我见过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穿越长久的时间,跨越不同的文化,小狗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依旧闪闪发光。

重庆是一座充满了故事感的城市,重峦叠嶂,高楼错落,雾气氤氲,老旧的市井气息与现代化的摩登氛围交织,共同组成了这座魔幻都市的底色。也契合着电影里新旧更替,时移世易的时间线索。

八公的名字被巧妙地化用为八筒,这个中华田园犬的形象跟麻将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一起融入了这个城市。

植被蔓生的青石阶梯,油亮辛香的辣椒,院子里不绝于耳的麻将声……充满市井气息的细节场景勾勒出一个重庆小家庭最普通和具体的生活。

就像大部分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在这个家里父亲沉默而严肃,每天按时上下班,撑起家庭重担;而母亲则利落能干,守着一方小店,将小家操持得井井有条。一双儿女长到成年,面临着择业和择偶,家庭里缺乏沟通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孤独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孤独几乎是每一代人都需要面对的困境。妻子李佳珍热衷和邻里打麻将、聊天,儿子陈远桥醉心于写代码,女儿陈晓舟找到了喜欢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孤独、拥抱生活的方式,而只有陈敬修依然孤独甚至木讷。

陈敬修是从北京南下来到重庆定居的外乡人,不会说重庆话,吃不惯辣椒,不会打麻将,受不了“火炉”炎热的夏天……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仍然固守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当八筒躲在陈教授的背包里好奇地看着这个狭窄却干净的房子,当幼小的八筒笨拙地从楼梯跑下来,笼罩在这个家里的沉默也就此打破。

为了留下八筒,陈敬修第一次在家人面前袒露情绪化的一面。他掀开了家人们各自的喜好与观念隔阂,这或许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为了“喜欢”奋起的时刻,昭示着他终于找到安放自己的孤独与情绪的方式。

陈敬修来到这个城市,就像八筒来到这个家庭,他们都是“外来者”,存在着心灵的共鸣。

八筒成为了这个家的一份子,它追着陈敬修去上班,养成了每天叼一份报纸回家给女主人的习惯,他陪着陈敬修看球,见证他无处言说的热忱。陈敬修给八筒洗澡、做饭,因为八筒而跟家人有了更多的话题,生活变得鲜活而有盼头。

当女儿出嫁时,在广阔的天台上,八筒见证了那个鞭炮炸响的时刻,陈敬修的落寞与嗟叹。当儿子追求事业而远走他乡的时候,八筒奔上站台,替陈敬修传达了一份深沉如海的关爱。

陈敬修离世以后,妻子来到他的书房,捡起那枚八筒麻将,将这块麻将挂在了八筒的项圈上。这是曾经怕狗、坚决要求送走八筒的她对八筒的认可与喜爱,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达她对丈夫的理解与追思。

经由八筒这只小狗,一个中国家庭内敛又深刻的情感被最大程度地具象化,串联成为一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图卷。

八筒会出现在陈敬修的生命里,本身就源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迁徙。水利专家陈教授跟随团队来到已经无人的孤村考察,遇见了被遗弃的小狗。而这背后,藏着千千万万因为三峡工程而离开故土,另谋生路的人们。

三峡与长江,是重庆的地域符号。一条长江贯穿城市,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过江索道是连接重庆两岸的重要交通工具。

陈敬修每天上下班的经过的过江索道站台,成为了八筒每天守候的地方。在这里八筒结识了善良的报刊亭老板和勤劳的“棒棒”,前者会在下雨天给八筒撑起一支伞,问“颜色你喜欢吗?”,后者会驱赶作弄八筒的小孩,从微薄的收入中拿点钱给它买一根烤肠。

他们是千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代表了这个城市底层的温度。报刊亭、棒棒,也是旧时代鲜明的符号。

历史滚滚向前,有人大步迈进,也有人被抛下。时代洪流之下,人们需要不停迁徙,努力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跨江大桥一座又一座建起来,过江索道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功能。站台被重新翻修,成为了旅游景点。曾经靠双手养家的棒棒,收拾行囊,回到了老家卖水果为生。

陈敬修是一个执着、守旧,甚至是有些笨拙的人。他因为不愿谄媚领导而升迁缓慢,但他依旧循着固定的轨迹工作了数十年。即使他不理解女儿染黄头发的男友,对儿子的互联网事业不屑一顾,却不得不面对女儿嫁人离家,儿子工作远走,他固守的一方生活在与他不断地告别。

最终,陈敬修倒在了考察时行驶在江面的船上,好像终其一生,他都在漂泊之中。

当老房子被拆迁,屋子里最后一个人离开之后,这座房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温情往事,伴随着不得不面对的生离与死别,一起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之中。

陈敬修离开了,固守这一切的生灵变成了八筒。人或许能够轻易接受变迁、学会告别、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但狗却很难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并不明白死亡所代表的意义。它的天地,仅仅是一位主人,一个家。

这个曾经在三峡大迁徙中被遗弃的小生命,在与他一生最爱的主人初次相见时,也怯懦着不敢上前,是陈敬修耐心地伸出手,把它带进了新的生活里。而这一次,城市中的人再一次迁徙,却再没有人能将八筒从过往里拉出来。于是它坚定地守着它一种生活,一份情感,在已经成为景点的过江索道站台与成为废墟的家之间,一守就是十年。

已经不能称之为“家”的断壁残垣中,十年来的报纸堆积成山,昭示着八筒一生的执着与牵挂,观者无不动容。

这种朴素近乎于笨拙的坚持,纯粹的赤子之心,因为稀缺所以显得无比珍贵。大道至简,狗狗最简单诚恳的情感,为身处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时常深陷迷茫与空虚的当代都市人,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忠犬八公》与以往宠物题材的电影最显著的差别,是放弃了宠物的主观视角,没有做任何拟人化的处理。相比日版的“八公”的照见人性与美版的“八公”所代表的神性,八筒就像它接地气的名字一样,呈现出来的样子与一只普通的、随处可见的中华田园犬没有太多区别。

随之而来的争议就是,影片里八筒没有太多自主的表达,似乎成了人类的陪衬,最终传达出来的情感也有所折损。

在以往的版本中,教授去世那天,出门之前“八公”似乎预料到了一般,焦躁不安、吼叫撕扯,试图阻止教授出门。在人类的观念中,动物对灾祸有种超越科学的通感,而“八公”能够预感教授的灾祸,正是二者之间深刻情感羁绊的证明。

而这里的八筒,毫不避讳地展现狗狗世俗的一面。它会乱跑,会嫌弃陈教授做的饭,追逐到缆车旁边需要陈教授拿报纸哄才会乖乖回去,回家路上贪看路边色彩绚丽的小玩意儿,被隔壁的漂亮母狗吸引,也会暂时丢下送报纸的任务。

在陈教授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买肉的那一夜,暴雨倾盆,八筒却欢快地跑出雨伞遮蔽的范围,一味追逐着手电的光向前奔跑。

八筒看上去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清澈的笨拙,陈教授就像是那道光,是它一直凝望与追逐的方向,无论外头如何凄风冷雨。

陈教授的离开拍得克制含蓄,始料未及又不可避免,死亡在故事里显得既无常也平常。乖巧等着陈教授归来的八筒,并没有人对它言明天人永隔的意义,它甚至不知道陈教授为什么不回来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他。

八筒执着的十年守望,不仅源自它炽烈的忠诚与深刻的情感,更带着无可奈何的悲凉与无措。小狗想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去一次一次地跨过茫茫江流,也不明白应该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与回忆的坍塌,它能做的唯有等待。

观众看八筒,就像是片中人物看八筒。刨去那些充满灵性的戏剧化桥段,八筒就像是我们身边摇着尾巴讨要食物的一只普通小狗。观众不必仰望它的灵慧,敬仰它的忠诚,而是俯下身去抚摸它,怜惜它,在眼泪奔涌的感人时刻寄托自己对于纯粹、简单、稳定的情感需要。

2022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了2706亿元,其中有犬主人3412万人。疫情以来,实体经济危如累卵,宠物行业却显示出了极强的韧性,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显然,在低迷的、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养宠所带来的治愈内心、缓解焦虑、寄托情感的作用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无论是有孩家庭、都市空巢青年,还是高收入老年人,都加入了养宠大军。

从食品到服饰,从美容到健康,相关的产业愈加丰富和细分,近年来逐渐红火的宠物殡葬,容纳了成千上万的温情故事,也寄予了当代人无限的人文关怀。特殊的境况催生了“云吸宠”的风潮,社交媒体上宠物相关的内容浩如烟海。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象与热闹一体两面,唯有弱小的宠物们被裹挟其中,一不留神就成为了人类敛财的工具。

《忠犬八公》试图以一种怀旧朴素的笔触,让观众短暂地从快节奏的生活抽离,娓娓道来人与小狗之间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这是我们应该从小狗身上学到的品质,也是最纯粹的初心。

片尾,展示了参与演出的十八只小狗,其中既有从影十年的“老戏骨”,也有收养来的流浪狗,它们在片场被当成宝贝来呵护,完成了拍摄以后,被工作人员逐一收养。主创坦言,狗狗需要的始终是一个安稳的家,十八只“八筒”各安其所,在戏里戏外形成了互文。

无论如何光鲜,宠物最佳的位置是家人。而这个结局,无疑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TG交流群(点击进入)----付费帮助搭建---修复---二开,以及发布求资源.
QQ交流群 922260178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